财经作家吴晓波曾经说过:“今天的书店已经变成了一个体验场。”很多人走进书店时,并没有要买特定某本书的明确诉求,而是想要体验被知识包围的氛围,获得一种“房价很贵,但这一刻岁月静好”的体验,此时买书反而成了附加行为。
位于日本代官山的茑屋书店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它是一家连锁实体书店,但它的特色不只是海量的书籍,还提供咖啡、绿植、文具甚至宠物美容等多样化的服务,设有专门的拍照区域,供人们“打卡”留念。如此贴心的商业模式设计,让这家“最美书店”名声在外,盈利情况也相当可观。
在“体验式”书店占据主流的今天,还有一些独立书店在坚守,它们的真实生存状况如何呢?二手书店店主肖恩·白塞尔用日记的形式给出了他的答案。
01 肖恩·白塞尔和他的《书店日记》
肖恩·白塞尔来自苏格兰小镇威格敦,在18年前盘下了一家旧书店,从此走上了卖书的“不归路”。他的店名言简意赅,叫作“The Bookshop”(即“书店”),不过即便如此,还是经常有人问他:“你们店是卖书的吗?”
没错,“书店”以卖二手书为主,也有少量的新书,还有一些“奇奇怪怪”的物件:镇上的“纹身一哥”桑迪时不时会送来自制的手杖,放在店里售卖;肖恩和伴侣安娜从旧货市场淘来的旧家具、廉价首饰与人造珠宝,店员尼基还卖过一辆代步车。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经营一家二手书店是一件颇为浪漫的事情,就像作家乔治·奥威尔在《书店记忆》中所写的那样:“局外人很容易把(二手书店)想象成天堂一样的地方,往来的尽是镇日流连于小牛皮精装对开本的风雅老绅士。”
然而,现实要比幻想残酷得多,经营书店本质上是一门生意,每天迎来送往的顾客中不乏“奇葩”存在,而来自“钱”的压力也不小,一边是门店的运营成本(店员工资、邮寄费用、购入二手书的成本)居高不下,另一边是线上书店和连锁书店的挤压,导致进入实体店买书的顾客大为减少。
肖恩·白塞尔把经营“书店”的日常记录在日记中,发布在社交平台上,意外地收获了很多讨论和关注,后来这些日记集结成册,变成了一本《书店日记》,在豆瓣上评分高达8.3,英国亚马逊上则有4.5星(9分)的评价。
一个非专业写作者关于书店日常的吐槽和碎碎念,居然在读者群中获得了众多的好评,有读者说:看的时候常常乐不可支,但又有点心酸,以后还是要多支持实体书店。也有读者说:小心,你会从书里看到自己的影子!
其实,《书店日记》像是给书店开了一扇窗,我们可以窥见书店经营的方方面面,看到他们的不易,也能捕捉在与人、与书打交道过程中的苦与乐。
02 “千面”读者:二手书店里的奇妙物语
对于爱书人来说,书店不啻于一个“天堂”般的地方,光是看着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籍,就会心跳加速,想要通通收入囊中。不过就像人们常说的“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最心水的书籍类型也是千差万别。
肖恩的“书店”中,有超过10万本藏书,在长期经营过程中,他逐渐总结出了购书群体的“画像”(主要限于“书店”,不一定具有普适性):购买虚构类作品的读者中,以女性居多;摆放铁路类书籍的架子,常常有男性读者流连忘返;诗歌类书籍是“冷门中的冷门”,除了少数几位大名鼎鼎的诗人外,大部分诗歌集都处于沉寂无闻的状态。
一些书名堪称“神奇”的书籍也能找到它们的读者,肖恩接到的订单中,出现过这样的书名:《液体黄金:用尿液培养植物的知识与原理》《壁炉的成功之道》《瘾君子手记》《改造危险而无用的马》《鉴别出生一天雏鸡的性别》等等。
和新书不同,二手书遵循一套复杂的定价体系。内容完全相同的一本书,不同的版次、出版社、装帧、保存情况、以及腰封与封面是否齐备等,都会极大地影响其价格。因此,在二手书店里,“价格”就成了店主与顾客之间的博弈重点。
肖恩遇到的顾客中,有的一听到价格就撇嘴:“凭什么卖这么贵”,大有腹诽店家是“黑心商贩”的意味。店主跟他/她解释定价缘由,并且表示这个价格已经足够低了,从网上买的话,可能邮费都不止这个价,这时就会进入第二个回合:砍价。最后或以顾客一脸不情愿地掏钱买书了事,或者空手而归,留心仪的书继续等候新的主人。贩卖二手书的心累程度,可想而知。
关于价格的争议只是书店日常的一部分,时不时地,还会碰到极为粗鲁的顾客。一位顾客翻看完航海类书籍,大喇喇地来到柜台前说:“这些书都是垃圾货色,只能用来生篝火。”
03 书、人、猫:一家不止于“书店”的书店
“书店”以书为媒介,一端是“千面”读者,另一端则是出售藏书的人们。在肖恩的经验中,“出售藏书”和“死亡”之间有着隐秘而深刻的关联。
收书故事的开端常常是一个电话,告知肖恩有藏书要卖,然后约定具体的时间上门挑选、议价、带走书籍。卖书的源头常常是原来的主人故去,新主人要出售房屋、重新装修,或者为了避免睹物思人的痛苦,选择找二手书店清理掉这些承载记忆的书籍。翻检藏书的过程,就像是走入一个人的内在世界,从他喜欢看什么类型的书、怎样保存书籍等细节,可以大致推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着怎样的兴趣和性情。
这既是一种“窥视”之感,又让人不禁感慨万分:毕竟,卖掉藏书之后,就像清楚一个人留在书房里的完整记忆,从此它们散落到各处,渐渐随风而逝。这是在肉体的消亡之后,另一种精神层面的“死亡”。
收书、卖书,偶尔可能还会有“窃书”。鲁迅小说中《孔乙己》中,孔乙己偷了何家的书,被人抓了个现行,然后吊着打。这件事情传到周围人的耳中,变成了一则笑谈,有人拿这件事情去嘲笑孔乙己,他涨红了脸回应说:“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远在英国的肖恩,倒是和孔乙己的见解有相通之处。即便店里有着海量藏书,而且建筑布局复杂,很容易给窃书者以可乘之机,但肖恩仍然拒绝在店里安装摄像头。他认为“和偷其他东西相比,偷书在道德上可以指责的程度要小一点”,因为书可以给人带来智慧和启迪,这种正面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偷”这个行为的消极影响。
除了书籍和来往的顾客,“书店”里还有一只名为“船长”的猫,它在社交平台上的人气比店主还要高。两个年轻女孩特意来到店里,询问是不是“船长的书店”,还和店主肖恩开心地讨论船长的肥胖程度。有段时间,一只“流浪猫”径自闯入“书店”,于是“猫尿味又出现了”这句话在数天的日记中频频出现,让肖恩头痛不已,直到它被主人带走,才解决了这个“麻烦事儿”。
04“劝退指南”,更是独一无二的人生体验
肖恩·白塞尔第一次邂逅“书店”,是在他18岁的时候,他当时甚至和朋友预言:“这家店到不了年底肯定会倒闭。”
孰料命运无常,13年后不仅“书店”还在,他还成了这家店的新店主。在经营的十几年间,苦乐交加、悲欢相依,“书”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
他在日记中吐槽那些“奇葩”的顾客:坐着看了半天,却两手空空出了门,还留下一地乱放的书籍;一个年轻女子当着他的面,对着电脑查询一本书的线上售价;一个客人把环衬上75英镑的标价抹去,偷偷写上1.5磅的价格,试图浑水摸鱼。邮寄运费的不断上涨、亚马逊等线上售书巨头持续挤压利润空间,独立书店几乎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书”带来的库存压力、长流转周期,以及每日搬书对健康造成的损害,都在考验着一个书店店主的耐心和毅力。
这些烦恼和困难是真实存在的,对于那些有着“开一家书店”梦想的人来说,《书店日记》不啻于一本“劝退指南”,它告诉我们经营一家书店除了撸猫看书,还有那么多的繁杂事务要处理。
即便如此,肖恩仍然坚持了十几年,而且大概率会一直做下去。因为“书店”给予他的,是生活和人情的意义。
迪肯先生是一名律师,他知道从网上买书更方便,但依然定期从“书店”订购书籍,这是他用自己的方式在支持一家独立书店。店员尼基经常穿着滑雪服上班,带着从莫里森的垃圾箱中淘来的“美食”:肉桂卷、印度三角饺、蛋挞等,在书籍分类时常常有“异想天开”之举,做事情也并不总是很靠谱,两人还时常争吵,但这种“相爱相杀”的关系,也是书店乐趣的一部分。有时和顾客的偶然交谈,会发现他们的人生故事原来有不为人知的精彩之处。
肖恩也在想办法“拯救”书店的未来,他办了一个“开卷随缘”俱乐部,定期向会员邮寄精选的书籍,同时收取固定的会员费用。通过“季风”和亚马逊等线上平台,把部分二手书通过线上渠道卖出,增加新的收入来源。他在社交平台上日增的人气,也为“书店”提升了知名度,有更多的人知道并且爱上了“书店”,成为威格敦小镇一个新的文化符号。
一座城,一家店,数万册书,在书籍和知识的流转中,感知人情冷暖,《书店日记》在毒舌吐槽之外,启发关于生死和人性的思考。这种真实感,大概也是在未来的若干年内,独立实体书店依然有其生存空间的原因所在吧。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saren.cn/9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