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先生,你大哥张爱民找到了!”
2012年,徐州市一家酒店内,从西班牙归国的华侨富商孙胜荣正准备离开之时,接到了一通电话。
电话那头是派出所所长王腾碧,对方告知自己寻找多年的大哥张爱民找到了。
听到这个消息后,孙胜荣激动不已,自己积压在心里二十多年的一个结,终于要解开了。
半小时以后,孙胜荣见到了自己思念20多年的大哥张爱民。
两个大老爷们抱在一起痛哭流涕,互相诉说这些年的遭遇。
孙胜荣在得知大哥张爱民家中经济情况不好之后,主动提出要给对方在市中心买两套房,用做养老,以报答对方当年对自己的恩情。
但这一要求遭到了张爱民的婉言谢绝,无奈之下,孙胜荣在徐州投资一千万,开设了一家酒庄,让大哥张爱民担任董事长。
孙胜荣豪掷千万的报恩行为,不仅让人心生疑惑,普通的下岗职工张爱民,曾经究竟做个什么大事,值得对方如此付出?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在1987年,张爱民借给了孙胜荣一千元。
而有关这个国际富商与下岗职工之间的曲折故事,还要从孙胜荣回国寻找大哥张爱民的经历说起。
一 富豪归国寻找大哥
2008年,在西班牙功成名就的孙胜荣找了个机会回国,寻找大哥张爱民的下落。
但是,曾经熟悉不已的街道如今早已换了样貌,从前相熟的邻里街坊也大多搬走,仅仅凭借一个人名,可以想见成功寻找的难度之大。
饶是明白此举无异于大海捞针,坚定的孙胜荣也并没有放弃。
为了加快速度,他特意雇佣了一辆出租车,带着自己走遍徐州的每一条街道,再比对着地图,一寸一寸地寻找曾经的痕迹。
折腾了数日之后,筋疲力尽的孙胜荣并没有发现一点儿线索。考虑到国外的公司还需要自己主持大局,他只能抱憾出国,等待下一次寻找机会。
2010年,借助回国办公之便,孙胜荣再一次踏进了徐州的土地,这一次,借助好心人的帮助,他成功找到了张爱民曾经工作过的公司。
本以为找到了公司,寻找张爱民就会轻松一些,但让孙胜荣无比意外的是,由于人员轮换,此时在张爱民待过的那个公司里任职的员工,都表示根本不认识张爱民。
这个结果,让孙胜荣非常失望。
失去了这条线索,就意味着孙胜荣之前的一切努力全都泡了汤,他不得不抱憾返回西班牙,重头开始张爱民下落。
有人劝他,过去这么多年,既然恩人迟迟找不到,就不要再找了,心意尽到了就可以。
但孙胜荣拒绝了。
面对众人的劝慰,孙胜荣表示,自己一定会坚持寻找大哥张爱民的下落,再困难都不会放弃。
或许是他的诚意感动了上苍,两年的时间过后,本来已经准备折返西班牙的孙胜荣,竟然真的找到了让他牵挂不已的张爱民。
2012年7月,孙胜荣如往常一般,轻车熟路登上飞往国内的航班,再次回到徐州寻找张爱民的下落。
由于失去了张爱民的全部音讯,他只能将希望寄托在街道的工作人员身上,向他们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大哥张爱民对自己的全部恩情,并将二人曾经在徐州的足迹一一说清,试图找到张爱民曾存在过的蛛丝马迹。
但是,面对恳切的孙胜荣,爱莫能助的工作人员,只能勉力安抚他激动的情绪,建议他寻找警方的帮助。
听闻了孙胜荣与张爱民的故事,时任徐州市云龙湖派出所所长的王腾碧大受感动,当即帮助孙胜荣在户籍数据库中搜索,从140多个“张爱民”中筛选出最接近描述的那个。
那么,使民警大为震动的故事究竟是怎样的?
二 从“头”开始的缘分
1986年,大哥张爱民当时不过也才24岁。为了图方便,就经常在徐州街头的一个理发店,光顾生意。
据张爱民的回忆,当时在家附近,十多平方米,剪个头8毛钱,连剪带洗2元钱。
不知从哪一天起,照常前去剪发的张爱民就看到了一个身材瘦瘦小小,说着一口浙江青田口音的小男孩。
仔细询问后才得知,原来,这个小男孩是店主的亲戚,小名叫阿云,家住浙江农村,为了照顾家中8个兄弟姐妹,才不得已辍学来到江苏,跟着开理发店的亲戚讨生活。
听了店主的描述,张爱民不由得心疼起了面前这个刚刚十多岁的孩子。
对于初出茅庐的孙胜荣来说,由于经验不足,他不会理发,甚至都找不到洗头的要领,这让他的学徒生活非常艰难。
但是,张爱民却格外欣赏这个男孩身上难得的真诚老实。
为了让孙胜荣成长得更快些,张爱民自告奋勇,主动做起了孙胜荣验品”,不仅常常点名让他给自己剪头,还鼓励他大胆尝试,不要害怕出现失误。
对于新手理发师来说,能遇到一个不计较手艺的顾客,就已经是莫大的好运。
或许是张爱民的鼓励给了孙胜荣勇气,练了几个月手艺后,孙胜荣的理发手艺有了明显的进步,找他来理发的顾客也越来越多了。
看到这一变化,张爱民打心眼里为孙胜荣高兴。
可是,过了没多久,等忙完了手头工作的张爱民再去那家理发店时,店内却不见了孙胜荣的身影。
看到张爱民的错愕,店主解释说,孙胜荣已经离开了徐州,回到浙江温州了。
听闻这一消息,张爱民有些怅然若失。
在他心里,他早已将与自己相差9岁的孙胜荣当做兄弟,如今对方不辞而别,他只能在心里默默祝愿孙胜荣,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在老家闯出一片天地。
时光眨眼而逝,张爱民心中对孙胜荣的记忆也在逐渐消逝。
可就在他以为自己与孙胜荣的缘分止步于那家理发店时,一次温州出差的契机,又给了两人相逢的机会。
而正是这一次重逢,彻底改变了孙胜荣的人生轨迹。
三 慷慨解囊,拿出1000元巨款的创业恩人
1988年冬天,前往浙江温州出差的张爱民,在街头的某个汽修厂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再三确认后,张爱民终于相信,不远处这个面黄肌瘦、蓬头垢面的青年,就是当初那个理发店内的阿云。
本以为离开江苏后,有了一技之长的孙胜荣能在老家大干一场,闯出自己的天地。
张爱民怎么也没有想到,两年之后,原来的那个小男孩竟然会一身油污地站到自己面前。
来不及过多寒暄,反应过来的张爱民带着孙胜荣来到附近的餐馆,特意挑了几个好菜,请他饱餐了一顿。
吃饱喝足后,他还让孙胜荣来到自己租住的酒店,好好地洗干净了身上的油污。
面对这个如同哥哥般的熟人,孙胜荣委屈的情绪瞬间爆发了出来。借酒抒情,他对着张爱民说出了自己这几年的不易。
原来,回到老家后,由于没有专业经验,仅仅只有初中学历的他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能找些苦差事来维持生活,根本赚不到钱。
最窘迫的时候,他在4个月的时间内一连换了三个工作,连最基本的温饱都很难保证,更别提回家面对父母。
“天无绝人之路,你有理发的手艺,还怕没有饭吃?”
看到孙胜荣的低沉不振,张爱民心中也不痛快。在安慰痛哭的孙胜荣之余,他建议孙胜荣回到江苏去,凭自己的理发手艺养活自己。
可是,两年的时光已过,当初在徐州开理发店的亲戚早已闭店离开,如果此时回到徐州,孙胜荣甚至都找不到落脚的地方。
拗不过张爱民的热情劝说,谨慎考虑过后,孙胜荣还是收拾好了东西,跟着张爱民回到了徐州。
没有亲戚可以依靠,张爱民就成了孙胜荣唯一的救命稻草。
落地徐州后,张爱民和公司请了几天假,专程带着孙胜荣东奔西走,寻找合适的店面。
这一举动,让孙胜荣格外感动。
与话本里常讲的助人为乐的故事不同,张爱民并非是身价百万的富豪,也没有什么实力雄厚的背景,彼时的他,不过是机械厂内刚刚转正的业务员,同样在为生活努力的拼搏着。
但是,纵使同样囊中羞涩,在孙胜荣面前,张爱民一直都表现得非常慷慨大方。
在徐州老东门附近挑定了店面后,张爱民二话不说,拿出了1000元钱,说什么都要孙胜荣赶紧收下。
在那个年代,1000元并不是个小数目。
孙胜荣心里清楚,这笔钱是张爱民本来打算结婚用的。月工资仅仅90元的他,这1000元可以说是全部的积蓄了。
他不远万里前来投奔,本就欠着张爱民的人情,如果再收下这1000元,这样的恩情他无论如何都很难还清。
面对孙胜荣的推辞,张爱民却非常坚定。
“兄弟,好好干!这个钱你不要有压力 ,赚了还我 ,赔了权当我投资 !”
在张爱民的鼓励下,孙胜荣含泪收下了这1000元钱,开始一步一步充实着自己不到20平的理发店面。
工作闲暇时,张爱民也会抽空到孙胜荣的理发店,帮着一起采买物资,粉刷墙壁,尽力缩短开店前的准备时间。
终于,1989年,在两个人的努力下,一间名为“新潮理发店”的店铺开业了。
松了一口气之余,更大的挑战还在前方等待着他们。
20世纪80年代,新式理发店如雨后春笋般涌入了市场,在那个近乎于饱和的地段,孙胜荣的理发店经营得非常吃力。
由于找不起理发助手,孙胜荣只得一手揽下理发店内所有的工作。打扫卫生、给客人理发、收款理账……
有时候一忙就是一整天,连吃饭的功夫都没有。眼看孙胜荣如此辛苦,张爱民也很着急。
为了能让孙胜荣多休息一会儿,张爱民便当起了送饭工。每天从食堂里打饭,再骑车走过10公里,将饭菜送到理发店内。
甚至,在自己因公在外出差时,忙于工作的张爱民也没有忘了徐州的这个小弟,常常拜托同事将饭菜送去,尽量保证张爱民能吃上现成的饭菜。
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新潮理发店”逐渐站稳了脚跟,开始拥有了老顾客。
但是,逐渐激烈的市场竞争,还是给了他们不小的考验。
勉力经营一年后,理发店的收益越来越少,逐渐到了入不敷出的程度。
无奈之下,走投无路的孙胜荣,只能选择关闭店铺。
考虑到因工作调动,现在正在另一家公司接受入职培训的张爱民没有多余的时间,孙胜荣决定等前者不忙了之后,再一起商量下一步打算,所以并没有将闭店的消息及时通知张爱民。
但他意想不到的是,在那个通讯并不发达的年代,仅仅是两个星期的失联,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他和张爱民就再也没有见过一面。
四 阴差阳错成富商,小伙苦寻恩人二十年
有恩,为什么偏偏无法回报?
理发店一别后,独自闯过二十年风雨的孙胜荣常常会这样感慨。
当年被迫关掉理发店后,刚满18岁的他转投了军营,想去军营里接受真正的历练。
由于没有联系方式,临走时,迟迟等不到张爱民前来的孙胜荣默默承诺:自己一定会记得大哥张爱民的恩情,那一千元贵如千金的开店资金,有朝一日,他一定会加倍回报给张爱民。
可是,直到进入军营,孙胜荣才意识到,自己当初的誓言有多立不住脚。
一开始,在艰苦的训练之余,孙胜荣总喜欢把自己的军营所见写到纸上,装到信封里,贴上邮票,再在信封上写下徐州那个万分熟悉的地址,等待邮递员前来取信。
本以为张爱民在收到来信后,会立即给他寄来回信,可左等右等,军营里的孙胜荣一封回信都没有见到。
等写到第8封后,孙胜荣才恍然大悟,大哥张爱民并不是没有给他回信,而是根本就没有收到自己的信件。
这一发现,让两人日后的相聚变得更加困难了起来。
没有联系方式,张爱民的工厂也查无此人,好不容易结束军旅生活的孙胜荣,一出军营便在徐州扑了个空。
权衡之下,失落不已的孙胜荣只能先行回到老家,等有张爱民的消息了再来徐州寻找。
可他万万想不到,回到老家的这个决定,竟然在无形中将他与张爱民的距离再一次拉远。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展开,一股“出国热”的风潮渐渐开始在全国蔓延。
而孙胜荣所在的那个东部沿海城市,首当其冲做了时代风潮下的第一批弄潮儿。
1995年,退役回乡的孙胜荣,跟随着乡亲们跨越国门,远赴西班牙谋求生路。
凭借着吃苦耐劳的狠劲儿,学历不高的孙胜荣,硬生生在西班牙站稳了脚跟。
在后来的采访中,孙胜荣坦言,初到西班牙时,自己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是扎扎实实的过了一段苦日子。
端盘子、摆小摊、做厨师……几乎所有的苦力行业,孙胜荣统统都体验过其中的艰辛劳苦。
吃的苦多了,经验也在心中一点点的积攒着。
说不清在西班牙谋生的第几年,手里逐渐攒了些本金的孙胜荣,大胆尝试起了小商品行业。
从一开始的摆摊售卖,到开了一家实体店铺。似乎是之前吃过的苦头有了回报,在小商品行业分到一杯羹的孙胜荣,生意越做越大。
千禧年的钟声敲响时,孙胜荣就已摇身一变,从不知名的华侨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西班牙侨商,手下不仅有自己亲手打造的小商品集团——依依集团,还担任了中西百货协会主席团主席和欧洲华人商会副会长,名利双收。
功成名就之后,孙胜荣想报恩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
但让人遗憾的是,从2008年起,孙胜荣几经周折,都没有张爱民的线索,直到这次找到当地民警。
当孙胜荣按照登记信息找到警方给的住址时,大家才发现,张爱民的住址早已空空如也,人去楼空。
从现有的所有痕迹来看,张爱民现在很有可能已不在徐州,这大大增加了寻找的难度。
为了给孙胜荣一个交代,警方通过技术手段,多方辗转调来了张爱民正在使用的电话号码。
本以为这次终于能与张爱民取得联系,但是,无论警方怎样拨打电话,对方却一直不接听。
眼见希望一次次破灭,孙胜荣崩溃了。
“也许我和大哥真的没缘分, 也许人生总有遗憾伴随。 ”
绝望之下,他谢过警方,回到酒店收拾行李,准备乘坐第二天的飞机飞回西班牙。
可让他惊讶万分的是,正当第二天他准备赶往机场时,警方再次打来电话,通知他:张爱民找到了。
这一消息,让本万念俱灰的孙胜荣激动万分。
同年7月23日,在警方的安排下,孙胜荣终于在酒店门口见到了让他挂念二十余年的大哥张爱民。
久别重逢,二人都难掩激动的情绪,哽咽着表达着自己对对方的思念。
当天,兄弟两人都不舍分离,而是把酒言欢,彻夜聊天至天亮,将自己这么多年的经历一一讲述……
一番询问后,孙胜荣才得知,张爱民如今过得并不如意。
2011年,张爱民买断了自己工龄,下岗开了一家超市,日子一直过得紧紧巴巴,经济根本算不上富裕。
眼看自己的大哥如今过得这样辛苦,当即,孙胜荣便提出,要送给张爱民两套房子养老。
但是,面对孙胜荣的热忱,张爱民却拒绝得很坚定。他表示,自己是发自内心把孙胜荣当弟弟,当初的帮助也并为了图回报,希望孙胜荣不要再提起这些事。
来回推辞了几次,抵不过张爱民的坚持,孙胜荣只得作罢。
一次喝酒聊天时,孙胜荣无意间发现,徐州当地人喜喝白酒,地道的洋口味酒类则极少出现在饭桌上,市场需求面积非常客观。
察觉到这一缺口,孙胜荣立即行动,准备在徐州开办一家正宗的红酒庄。
一边筹备相关工作,他一边跟张爱民沟通,希望对方能接受自己一千万元的投资,出任酒庄董事长。
“就像您当年拿钱给我开理发店一样,我也压根儿没想过借酒庄盈利,做这个投资只是希望我们兄弟俩有个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
耐不住他屡次诚恳邀请,张爱民最终同意,接下重任,出任酒庄董事长。
2012年12月,兄弟俩共同的酒庄——凯茜蕾酒庄正式开业,投入运营。
如同当初承诺的一般,酒庄投入运营后,孙胜荣只字不问酒庄的盈收情况,每次来徐州只为探望大哥,不做其他工作。
面对孙胜荣的信任,张爱民也完全不是甩手掌柜的做派,自从接手酒庄,他便事无巨细的操办起来酒庄的一切事宜。
在开业的三年时间里,酒庄的运营情况良好,甚至还有了扩大市场份额的打算。
如今的兄弟二人,闲来无事时,总喜欢聚在一起,美酒在怀,畅谈人生。
对于他们而言,二人如今所拥有的一切,皆是彼此的相互成就。
结语
据中国华侨网报道,酒庄运营一段时间后,张爱民便瞒着孙胜荣,将酒庄的所有权偷偷改回孙胜荣名下。
一个滴水之恩涌泉报,一个仗义相助不图回报,孙胜荣与张爱民的并蒂人生,盛开在名为信任的花海中。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二人的相知相遇,就是爱与信任在人间永存的证明。
参考资料
张文松.“江苏好人”张爱民[J].新青年(珍情),2021(01):42-45.
32年前获1000元资助 如今他“还”给恩人1000万[J].民间传奇故事(A卷),2019(06):72-73.
微尘.报恩一段情[J].新天地,2018(03):30-31.
老歌.欧洲侨领万里感恩北方大哥[J].侨园,2016(12):10-12.
老歌.欧洲侨领的万里报恩路[J].雷锋,2016(08):59-61.DOI:10.19564/j.cnki.leifeng.2016.08.022.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saren.cn/7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