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2020年,中国医疗健康行业投融资总额约占全球的30%。而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进一步增强了各界对医疗健康的认识,中国医疗健康行业将继续吸引投资者关注。
作为医疗健康行业内领先的金融机构,摩根大通每年在旧金山举办业界最具盛名的全球医疗健康产业年会(J.P. Morgan Healthcare Conference),2022年1月将举办第40届。近日,在2021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期间,摩根大通举办了首届医疗健康产业年会上海论坛。借此契机,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投资银行主管黄国滨,并就生物医药行业的投资情况及行业发展趋势进行了沟通交流。
在谈及举办此次论坛的初衷时,黄国滨指出,上海作为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中心之一,拥有强大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在创新药、生物医药方面形成了产业聚集效应,产业人才达24万余名,这也使得全球前20大药企中有18家已在上海设立中国区总部或研发总部。同时,从战略地位上来看,上海除了金融板块以外,生物医药板块的地位也极为重要。因而,摩根大通将会议放在上海也顺应了行业的需求。
“摩根大通最大的作用或者我们最明确的定位就是为企业提供了桥梁,特别是对于境内外企业而言具有重要作用,境内外的企业和投资人都希望利用摩根大通这个平台加强跟国内外生物医药企业的合作。从某种意义上不但可以帮助上海生物医药企业发展,也可以推动这些跨国企业在中国业务得以良性发展。”黄国滨说道。
生物医药行业进入“水大鱼多”时代
摩根大通之所以会选择在上海国际生物医药周期间举办论坛还得益于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进程不断加速。
近年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再加上政策扶持及资本推动,我国新药研发进步神速,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国外医药巨头对技术和价格的封锁与垄断。根据IQVIA统计,在过去10年内,IQVIA持续追踪的168家新兴生物医药公司中,28家(17%)成功上市,其中,更是不乏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身影。
针对这一趋势,黄国滨表示,一方面,受益于资本市场环境较好所致。过去,处于临床早期阶段的生物医药企业大多选择赴美上市,而随着中国创新生物医药企业发展进程加速,资本市场对于高质量的生物医药公司的预判力也在提高。与此同时,受益于优惠政策的推动,香港市场也备受生物医药企业的青睐,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资本市场对生物医药企业的接受度,推动了更多企业考虑也在A股市场上市。
另一方面,生物医药企业多地上市成趋势。市场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兼容,尽管不少企业最早会选择赴美上市,但是随着政策及环境的改善,企业在不同的资本市场上市的情况较为普遍。例如,百济神州于2016年、2018年分别在美国纳斯达克和港交所双重上市。而在今年7月底,百济神州又提交了上交所科创板IPO的注册稿,成为首家实现在美股、港股、A股(科创板)三地上市的医药企业。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医疗创新药行业规模较大,涉及的细分领域众多,这也使得项目的选择成为一大关键。2020年,摩根大通中国医疗健康投资银行团队一共牵头完成了多单上市融资项目,2021年还在不断增加。其中,在摩根大通的参与下,荣昌生物、和誉医药接连宣布上市成为一大亮点。”黄国滨介绍。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荣昌生物于2020年11月9日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通过境外上市,荣昌生物总募资额39.87亿港元,助推创新生物药研发,尤其是多个产品的临床试验及商业化生产,加快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实现高品质创新药物进入市场的速度。目前,该公司的产品管线主要聚焦在自身免疫、肿瘤、眼科等重大疾病领域。
而在10月13日,和誉医药也宣布在港交所正式上市。自2016年成立以来,该公司已建立由14个专注于肿瘤学的候选药物组成的管线,包括5种处于临床阶段的候选药物。这些产品主要为注重小分子肿瘤精准治疗及小分子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候选药物,拟开发用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肝细胞癌(HCC)、尿路上皮癌(UC)、胃癌(GC)等多个瘤种。
“我们现在处在‘水大鱼多’的时代,但是并不意味着所有公司都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因此,我们对客户的选择需要冷静客观,需要通过对细分市场、企业团队、管理层执行力、企业商业能力等多种维度的分析,合理选择相应的合作对象。”黄国滨说道。
生物医药企业融资上市背后的风险把控
对中国生物医药企业而言,这无疑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具挑战性的时代。
从整个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速度来看,企业融资的进程在不断加速,生物医药领域已经成为全球资本市场关注度最高、最具未来潜力的行业之一,尤其在2020年,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另据IQVIA数据统计,生物科技公司正在吸引大量资金流入,亚太地区生物科技行业投融资活动进入活跃期。在一级市场投资阶段,亚太地区生物科技公司自2016年起在投资规模和数量上都持续扩大。截至2020年,在全球生物科技领域融资金额排名前十的风投交易中,来自中国的公司占三席。在IPO融资阶段,亚太地区资本市场持续升温,相比于2016年18家公司上市,在2020年,这一数字达到了44家。
不过,与此同时,根据上交所科创板官网数据显示,2019年上市的生物医药科技公司有16家,2020年上市34家,2021年1月至今,上市的生物医药科技公司已达31家。此外,根据公开资料,2019年7月22日,正值沪深两市震荡回落,科创板正式开锣,首批25家企业在科创板挂牌交易,其中就包括了2家生物医药科技企业,当天收盘时,25只科创板股票平均涨幅达140%,成交额合计逾480亿元。
不过,折戟科创板的生物医药企业也不在少数。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上半年,包括瑞博生物、奥普生物、伽创生物、天广实生物、尚沃医疗、丹娜生物、天士力生物在内的7家生物医药企业终止科创板。这也使得不少业内人士对于资本背后的风险把控愈发关注。
针对这一情况,黄国滨提出三大建议:一是,做创新药的企业一定要有初心及使命感,如果企业只是为了上市融资赚钱,很难长久发展;二是,设置较好的配合企业发展的资金规划,包括天使轮、VC轮、PE轮融资进程,应该配合企业研究进程来进行规划;三是,拥有长期的合作伙伴,这些长期的合作伙伴要真正了解创始团队,对企业管理层具有足够的信任。
“现在部分投资者还是锦上添花,真正了解医疗行业、医药行业的投资者全球范围内也就三四十家。投资者及投行需要解决的问题有许多,不单单是资金的问题,还包括优质资源对接。在此方面,摩根大通不仅会聚焦解决相关融资问题,还会给企业提供较多高附加值的服务。而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中国的生物医药或者创新药企业正是特别需要这样的合作伙伴进行长期合作。”黄国滨强调。
互联网医疗或将成为生物医药后热门方向
资本市场对于生物医药行业而言越来越意义非凡,不仅能助力生物医药产业升级,还能不断支持初创型生物医药企业实现快速高质量发展。也是为了给予更多医疗、医药企业优质的服务,9月2日晚间,北交所宣布成立,这也预示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有了新的主阵地。
而在此前的8月6日,摩根大通就宣布,中国证监会已对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控股股东——摩根大通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受让5家内资股东所持股权,成为摩根大通证券(中国)唯一股东的事项准予备案。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成为中国首家外资全资控股的证券公司,这将进一步拓展中国资本市场的丰富性。
在谈及生物医药企业在北交所会有怎样的发展机会时,黄国滨透露,目前北交所是否会聚焦生物医药仍有待观察。而实际上,生物医药企业的需求主要针对早期、未上市前也有股权融资和股权交易需求。另外,整个生物医药行业外也有不同的辅助性细分市场,目前,AI诊断、云健康、机器人手术等公司都比较受到资本市场关注。
“北交所的成立是重大的里程碑事件,特别是对于中国资本市场而言意义重大。至于北交所成立后的发展方向也需要不断斟酌,中国已经有深交所及上交所两大资本市场,北交所建成后要拥有自己的特色。例如,可以集中在某些行业、领域,在上市的审核、注册制的监管、流程的优化等方面打造差异化的优势。”黄国滨称,摩根大通证券(中国)作为国内第一家拿到全牌照的100%控股的外资证券公司,愿意在投行、上市、融资、证券买卖交易等多个维度上为北交所的建设献言献策。
至于未来在医疗、医药行业的投资方向,黄国滨指出,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医疗、医药作为一个万亿级的朝阳行业,其行业规模依旧在不断发展。此外,在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国人相关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但在诸多疾病领域还有诸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企业需要针对这些领域聚焦更多创新靶点的研究,通过最新的技术手段来解决各种新的病症治疗及推动创新药物的研发进展。
“AI检测、机器人手术、干细胞再造等都是未被开发的领域,这就要求相关领域探索的企业不断提升创新和商业化能力,不断满足患者乃至行业的需求,而随着商业化能力的不断提升,这些企业有望成为继百济神州、再鼎医药、君生生物等企业之后的又一优质企业,甚至有机会完成多地上市的布局。”黄国滨说道。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saren.cn/8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