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赤河静静地流淌,逝去的日子让人回忆,回忆中有许多事物不断浮现,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那段母亲在大门口箥米的情景。
箥箕,客家人主要用竹篾编成的,农村人用它来装御农产品,主要是在收晒粮食、花生、豆等时候用。不过现在用得很少了,因为有了铁制、塑料制品出现,竹篾制的少用了。
但是在那机器不发达的年代,箥箕却是生产大米的功臣。
新砻出来的米,必须用到箥箕,用它扬去米皮谷碎,用它颠出未碾压成米的“老谷头”。
小时候,不知那里听闻可以从十个指头看手相,将手的指纹分为“大斗”与“箥箕”,以此来判断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与富贵。
曾经听母亲说:一斗穷,二斗富,三斗四斗卖豆腐,五斗六斗开当铺,七斗八斗把官做,九斗十斗享清福。说明箥箕不如谷斗,古时一般富人都用斗去量谷,所以斗越多越富裕。
但是又有多少真正的“斗”命呢?
在大多数人看来,自己都是“簸箕命”,人生就是像箥箕一样在颠簸。
武平人箥箕的妙用,还有其他用途,装东西,晒东西,它最好用的,也是用的最出名的恐怕是闻名遐迩的“武平箥箕粄”。
也许你还不知道,武平的箥箕粄最初是用竹编箥箕蒸的,后面有铜箥箕的出现才渐渐消失不见。我是亲口尝过母亲用竹箥箕蒸箥箕粄给我们吃的情景。
在当时物质匮乏的年代,做粄子是一种奢侈与享受。尤其是武平箥箕粄,不要说全中国,在八闽大地那是称得上“名吃。”那种晶莹剔透,那种口齿留香,那种洁白无瑕,那种葱油芳香,是没有吃过武平箥箕粄的人所不能体味的。
母亲会编箥箕,据说手艺是向外公学的。外公不仅学得一手熬麦牙糖的手艺,还学会了打箥箕。只要拿一把篾刀,一条毛竹。不消一个上午,就能给你做出一个漂亮又实用的箥箕来。
潜移默化中,母亲也学到了编箥箕的手艺。于是,我们家最不缺的就是箥箕,常有人来借箥箕,有的人欣赏我母亲的手艺,说一些好话,母亲一高兴,就将箥箕送给了借箥箕的人。因此,我们家用的箥箕经常是新的。
母亲喜欢用箥箕来形容自己的人生。告诉我们虽然箥箕颠簸,但他颠出了热情,颠出了真诚与善良。为以后的生活铺平了道路,减少了无辜的付出。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saren.cn/3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