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的“信息”就是对能量体的分布状况、流动状态的确定性描述。我们可以把能量体瞬时的分布与流动记录下来,每一份记录可以看成我们通常所说的数据,当记录的数据到达一定程度时,我们可以通过海量的数据发现能量体长期较为稳定的分布规律以及流动规律,而这种能量体的规律性呈现出来就是“信息”。所有可描述、有含义的事物都是信息。
能量和水一样无时无刻的流动,了解了信息是对能量的描述,就理解了信息因能量流动而具有不确定性。就像我们在同一个地点任何时间观察到的溪水都不是不同的溪水,流动的溪水可以有无数变化的可能,可以有新的溪水汇入、可以蒸发、可以下渗、可以入江湖、可以入海,还可以人为库存、改变航道……流动让变化变成永恒。但在更大的时空尺度里,地球上的水有它基本的循环往复的运动规律,我们在高中地理课中就有学习“地球的水循环”这部分知识,所以,能量的随机流动使即时信息具有众多的不确定性,而在某个较大的时空尺度下信息又可以相对确定的描述能量的流动规律。
信息的本质是数据的结构化,数据的结构体现的是数据间的相互关系,结构化的数据会具有特定的涵义,并能表达特定的规律,例如,把每个字母看成“数据”,那么由字母组合成的单词、句子、文章就是拥有涵义的“信息”;数学中的数字和符号看成“数据”,那么由数字和符号组合的公式与运算就是演示规律的“信息”。
信息从概率的角度来说,它具有较大的确定性,这种确定性建立在能量流动规律长期、稳定的基础上。但如果短期能量流动受到突发性的内力或外力因素干扰时,既有规律可能出现异常,甚至打破原有规律,演化出新的运行规律,当然,这些新的规律被发现、被总结,最终描述出来就是新的“信息”。所以,信息可以看成某种“范式”,就像政党中的保守派,而不断挑战旧范式的改革派,就是信息所要面对的不确定性,推动社会发展的各种创新也可以归类为原有社会模式所面对的不确定性。因此,不确定性的存在往往也是进化发生的驱动力。
笔者在之前写的“论局”中提到,万物皆能量,局内的能量体、场和规则都能量的存在形式,它们若被描述出来,这些都是“信息”。
简单的说,所有可以被记录下来的都是数据,数据的结构化就是信息,信息会像生命体那样发展进化,信息的演化进程具有不确定性。
附:人类基因也是信息,基因也会变,你怎么理解?
2000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曾宣布,“基因组学能彻底改变我们对大多数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方式……疾病的终结就在不远的拐角处”。然而实际情况是,在人类基因组计划2005年完成后的这些年里,医学界虽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我们对疾病基因的了解也更加深入,但是却没有在此基础之上,根除或者彻底治愈任何一种疾病。这不是因为科学家们没有努力过,而是我们对基因的最初认知,可能从根本上就存在错误。为什么这么说呢?面对人类基因的全景图,科学家们最初的使用思路其实并不复杂,就是通过对比排查,给每个基因贴上标签,以后在治疗疾病时就可以对症下药。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去寻找很多有相同疾病的病人,查看他们的全部DNA,借此看看,这些人的基因有什么显著的共同点,或者跟其他健康人比,有什么不同点,通过这种方式确定致病基因的数量和位置。这项技术被称为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它虽然没法告诉我们基因导致疾病的机制,但能显示出到底是基因组的哪里出了问题。
第一份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研究成果在2005年发布,通过分析93名患有视网膜疾病病人的基因组,科学家们发现,大约43%的黄斑变性患者在1号染色体上有一个特殊的突变。2016年,一份规模更大的、同样基于黄斑变性的研究,通过分析1.6万名患者的基因组,发现了基因组34个不同位置上的52种变异。乍一看,这种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好像能确定变异的位置,但实际上,它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我们原有观念是错误的。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们原本以为,所有我们观察到的现象,都有它们对应的基因,基因控制着我们的外表、我们的内在,甚至是我们的命运,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结果打破了这种幻想。因为在某种疾病的患者身上,往往能观察到很多突变,但在病因学的层面,它们并没有发挥多少相关作用。就算有作用,但每一个的影响都微乎其微,极少出现有决定性影响的突变。打个比方,就好像你正在阅读一篇文章,你不同意它的观点,但又没办法确认到底哪句话是错的。
基因对人身高的影响就属于这种情况。实际上,一个人能长多高,主要就受到基因的影响,比如,有两个人身高相差24英寸,一英寸大约是2.5cm,这个身高差里面可能只有2英寸是由外部环境影响的,剩下22英寸的身高差则都是由遗传决定的。但奇怪的是,科学家们经过对成千上万人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了很多与身高相关的基因,但是把这些基因的效果加在一起,也只能决定1到2英寸的身高差,另外20英寸的身高差已经可以确定是由遗传决定的,但到底是哪些基因在发挥作用,现在还没人说得清楚。
不只是身高,心脏病、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病和智力水平都是如此,这几乎适用于我们研究的所有疾病和行为。人类的各种生理状况和心理状态,基因似乎都能影响,但都难以起到决定性作用。甚至是那些我们原本奉为经典的例子,后来也被发现是错的。比如,科学家们原来认为,眼睛的颜色受到一对等位基因的直接影响,其中蓝色眼睛是隐性基因,棕色眼睛是显性基因,一个人只有两个等位基因都是隐性,他才会有蓝色眼睛,否则就会是棕色眼睛。但后来人们又发现,其实另外还有11个等位基因能影响眼睛的颜色,这个数字以后会继续增加吗?不知道。你看,随着我们对基因的了解逐渐深入,就算是这么经典的案例也开始站不住脚了。
之后人们发现的一种名为MAOA的基因,更是能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MAOA基因可以编码一种酶,来破坏人体内的神经递质,因此MAOA与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躁郁症等多种疾病都有着密切关系。之后有研究发现,特定版本的MAOA基因在攻击性强或有犯罪行为的人群中,出现得更频繁,所以,这个基因就被加上了“战士基因”的外号。后来一系列并不严谨的小型研究,又陆续给MAOA基因加上了“精神病基因”“赌徒基因”等诸多称呼。但作者告诉我们,这些所谓的研究其实都存在缺陷,结论并没有说服力,而MAOA的各种外号,其实大多都是不负责任的媒体,出于哗众取宠的目的而起的。实际上,MAOA缺陷基因可能让一个人加入黑帮,但很多黑帮成员却拥有正常MAOA基因,而社会中很多正常人也拥有MAOA缺陷基因,但他们从未显露过暴力倾向,或者有攻击行为。不难看出,基因和我们的行为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我们绝不应该盲目地给基因贴上什么标签,否则会大量产生基于基因的错误认知和偏见。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基因以外,外部环境对我们的影响也很重要,它不仅能影响一个人的特征,甚至还能像基因一样把影响传递给后代。一项针对瑞典某地区的研究显示,如果祖父在青春期前遇到过农作物收成差的年份,那孙子的寿命就会显著上升,具体的原因我们抛开不说。可以看到,祖父年轻时的遭遇产生了可以遗传的后果,虽然基因本身不会因为挨了几顿饿就改变,但研究发现,在环境的影响下,基因的表达确实可能发生变化。
什么叫基因表达的变化呢?举个例子,基因就像一份乐谱,按理来说,照着乐谱演奏,奏出的曲子应该都是一样的,但实际情况是,让不同的乐团演奏,演出的效果和风格可能完全不同,因为乐团指挥和每一位演奏者都会仔细标注乐谱,在手稿上注明如何演奏音乐,比如,是使用渐强、狂欢还是慢板。而人体内基因的表达也是这样,不同的外部环境可能对基因的表达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的持续时间,甚至可以长达好几代人之久。
再让我们回到那个问题:基因是如何塑造你我的?不管我们讨论的是犯罪、心理特征、精神疾病还是政治倾向,基因都不是其中的原因或基础,也不是这些特征的触发器,它们只会影响一点:概率。就像没有真正的身高基因一样,没人能找到决定善恶、美丽、音乐才华、科研天赋的基因,因为它们根本就不存在。当然,确实有某些疾病是由单个基因导致的,但这些疾病的表现也是高度变化的,并非受到基因的绝对控制。人类的绝大多数特征、行为和疾病都很复杂,几十、几百甚至几千个基因,加上千差万别、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才共同塑造了今天的你我。基因不是命运,它只可能影响某种特征出现的概率,遗传是一场关于概率而非命运的游戏。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saren.cn/3237.html